2009-09-29 工商時報 【鍾志恒整理】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周日在金融時報撰文為金融創新辯護,認為它是因應社會進步的必然過程。雖然太複雜的金融商品是引發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但政府應更積極推動創新,讓民眾重拾信心。
席勒指出,由於外界認為政府應主動讓金融商品不要過於複雜難懂,因此英美財政部先後強調簡化金融商品是保護消費者的重要任務。美國指新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應被授權去界定基本商品準則,並要求所有金融業者和經紀商應提供這類商品。
英國財政部在〈改革金融市場〉白皮書裡主張提供易懂和透明的金融商品,因為許多人無法了解太複雜的商品。
英美認為「沒必要的複雜」會成為讓人擔心的問題。若民眾沒獲得適當的建議,常會被複雜的金融商品所混淆和誤導。造成這次危機的原因,就是部份銀行創造出讓信評機構與投資人都被愚弄的複雜抵押證券相關產品。
現代行為經濟學指人們在了解複雜機制上的能力有限。大家常輕忽細節、沒閱讀或了解其簽署合約所牽連的意涵。許多購屋者沒有選用合適的抵押貸款,最終釀成龐大的違約率。
但無可否認,提高金融商品的複雜度,能讓潛在風險與報酬同步上升。儘管新商品不單純,但仍必須讓消費者能夠輕易理解,從而判斷商品是否適合自己。
席勒以家電來比喻目前情況。他指現在的家電又多又複雜,但大家都能理解並簡易操作,金融市場隨科技進步而更繁複,並有電子資料庫和交易系統,但實質金融商品卻沒有多大進步。大家投資仍以股票或普通有票面利率的債券等基本商品為主,它們一直沒有太大改變。
他認為是信任問題造成這樣的結果。人們會隨意買筆電等先進的電子產品,卻不輕易買複雜的新金融商品,因為擔心其背後風險和供應商的誠信。
而且金融體系的崩壞是低頻率出現,其毛病往往積存數十年之久,讓人更難以預料新金融花招在未來會有什麼表現,令信任難以被建立。因此政府要促使金融業進步,就得令人對複雜的商品有信心。但這次金融危機大大削弱人們對金融體系的信任。
過去被視為最可靠的房屋一直是主要儲蓄工具,但當它變成投資工具後,新的抵押貸款方式提高了槓桿化,導致房市泡沬化,使法拍屋數字創新高。
席勒認為房市泡沬破滅是金融機構有缺陷,並非制度過於複雜所導致。
他認為有些創新是好的,像近年出現的「選擇性可調整抵押貸款利率」可讓房主在衰退或房價下跌時,更有彈性處理貸款負擔。但危機出現後,政府認為基本型的抵押貸款才是未來所需。
而目標日期基金(或生命周期基金)可量身訂做個人退休規劃,容許年輕人多冒風險追求更高回報,也讓老年人採取保守投資策略。但危機爆發後,人們不再對這類基金有信心。至於退休年金等金融創新,可解決人活太久卻沒錢和抗通膨等問題,但也沒有被充份利用。
雖然大家對金融創新失信心,但席勒認為應該趁這次機會,建立促進創新的金融監管機制 。因為目前危機沒有過去,民眾會繼續支持政府整頓金融,可作為推動創新的後盾。
他認為政府應增聘足夠並合資歷的人,去了解創新過程的複雜度,與民間業者溝通時減少按規章辦事的官僚態度,並在創新過程中扮演推手角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