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1-28 工商時報 【陳碧芬/台北報導】


     己丑牛年,合為霹靂火者,反射出金融業盛大氣勢,將在今年大大展現:大型行庫的西進計畫,將一改稍早牛步緩進,高奏前進曲;布局消費金融5大外銀,購併並融合了本地通路,綜效將如牛氣般沖天。


     人逢喜事的花旗銀台灣區總經理管國霖,有計劃在牛年初始,與公民營國銀、銀行同業公會、銀行主管機構站在一起,彼此肩靠肩、手拉手,重新喚回金融產業的力量,把消金市場的餅做大,「今年有最好的時機!」


     花旗集團美國總部在牛年之初宣布:重新組合為花旗銀行(Citicorp)與花旗控股(Citi Holdings),終於讓市場的各式謠言止息。


     花旗台灣區總裁利明獻說,這樣做的主要考量,在於讓公司未來的獲利成長機會,能夠專注於核心事業、同時實現非核心資產的價值。


     事實上,花旗在台灣的業務範疇,45年來都以消費金融為主、投資銀行為副,證券則是「獨立一支」,因此,利明獻口中所指,「花旗有40多年的獲利經驗」,明顯是集中在銀行部份,來自全球總部的訊息只是讓情況更為確定:台灣花旗銀行隸屬Citicorp體系。


     花旗台灣的去(2008)年全年獲利上看新台幣150億元,身兼美商花旗台灣分行總經理和花旗台灣商銀總經理的管國霖認為,消費金融對獲利的貢獻度應該肯定,主要是信用卡和財富管理2個領域的「花旗經營模式」運作得當,合併僑銀後擴大的本地市場通路,「等於是把花旗台灣的賺錢模式,擴大4倍以上。」


     有趣的是,本地的國銀向來主打消金業務,卻和花旗作法大相逕庭。花旗目前在台有65個據點,今年起均改為子行的管理方式,商品策略則由總行與國外的區域總行共同規劃。以花旗信用卡為例,現在的作法是來自國外的商品設計與行銷經驗,融入本地通路的推銷術,如美食饗宴、天天花旗日,全是率先同業在市場推出。


     花旗信用卡也曾是台灣信用卡大打呆帳的一員,管國霖指出,企業身在市場,沒有悲觀的權利,當所有銀行都還在為打呆帳傷腦筋的2006年,已狠狠把壞帳一次打完的花旗台灣,悄悄提早重返市場,「掌握到最好的機會,挑選到授信最好的客戶」,2007年其他同業才再踏出腳步,花旗已陸續祭出跨業策略聯盟的擴展大計。


     「強而有力,一以貫之」,管國霖說,市場景氣有起有落,唯有經驗豐富、前瞻分析的管理領導人,可以用2.5-3年時間,發揮一個獲利的循環,超脫外部的框限。像今年,管國霖認為,整體消金市場不會成長,「花旗卻會成長」,客戶基礎擴大及好客戶的群聚效果,他有信心會產生綜效,今年將聚焦在財富管理業務,在市場洗盤過程,搶先策略性地讓財管活起來,他呼籲同業,快擺脫連動債陰影,以豐富的商品和專業訓練的理專,從服務客戶高滿意度中,創造經營銀行的獲利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