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4 工商時報 【陳碧芬/台北報導】
台灣在全球競爭力評比的表現,發表報告的洛桑管理學院(IMD)校長魏思炯(John Wells)昨天表示,考量國家競爭力的同時,也要把企業競爭力一起拿出來評量,台灣的企業效能在2009年評比排名上掉了很多,若進一步分析,台灣的中小企業各項表現,遠較於大型企業來得優異,曾於2008年獲得全球第4,遠超過日本、韓國、香港等競爭同儕的所有企業。
根據IMD的2009年評比,台灣中小企業的效能在全球排名第14名,日本第36名,就細項上,台灣在企業家精神、易於接受度,市場改變彈性等方面,全球排名分別第7、第7和第11。但台灣的大型企業效能表現,同期間卻呈現退步,細項上,生產力及效率從第7名退到第25名,勞動市場亦自第8名退到21名,經營管理退步8名到第24名,而行為態度及價值觀從第7名掉到第23名最為嚴重。
魏思炯分析,企業競爭力從架構思考到效能表現,不是僅為個別企業的問題,而是企業經營目標的正當性會反映到整個社會,會形成社會整體的永續發展或優異性,因此企業界應深思自身提出的好策略、好落實、好領導力,才能把價值擴散到整個國家。他相當肯定台灣中小企業的表現,事實上IMD曾於2008年報告中,特別針對台灣的中小企業營運效能作出報告,看好其創新及營運能力。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的資料,台灣中小企業目前家數123萬5千多家,占全體企業家數的97.7%,有80.28%為服務業,52.51%經營批發及零售業。魏思炯認為,台灣的企業競爭力可望為台灣在全球競爭力表現上,帶來更突出的地位,如為台灣塑造成中小企業區域籌資中心。
然而,IMD全球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淑妮(Suzanne Rosselet McCauley)表示,台灣不能因此自滿,多數國家的企業重心都是在中小企業,包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均相當著力於企業的創新動力,鉅額投資企業研發,運用在產業化上的成效亦已陸續浮現,帶給各國的企業競爭力有突出的表現。
昨天擔任論壇與談人的台灣經濟研究院長洪德生,則對台灣企業所依賴的產業生態進一步深入分析。他表示,台灣經濟成長過去都靠製造業支撐,未來仍需要製造業協助,但是服務業已經逐漸興起,應該多重視服務業,特別是大部分研發經費現在都用在製造業上,其實應該重視服務業的創新與研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