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07-18 工商時報 【陳碧芬/台北報導】


     金融相關業者組成金控公司,信評業者指出,「銀行+保險」的金控模式,營運績效出現明顯進展,如國泰世華金、富邦金;其次則是能掌握行銷通路和核心產品的模式,如中信金。坦然的說,「14家業者,都還在學習適應金控的經營生態。」


     14家金控業的國內信用評等,在中華信評授評的10家業者中,評等在twAAtwA之間;在惠譽國際信評的6家受評金控業,國內長期評等也在AA+(twn)A-(twn)區間;穆迪評等的10家受評金控,長期信用評等也是最高至A3、最低亦有Baa3級,均屬於投資級以上。


     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副總裁張書評指出,自金控成立的2002年起,評等業界每年都會檢視,金控旗下子公司的貢獻度,尤其是跨售績效部份,是否有出現業績逐年成長?金控效應擴大?


     「事實結果,14家業者的差異非常大」。張書評指出,銀行和保險的結合,是比較成功的模式,綜效較差的就屬證券和銀行的組合;就算是銀行通路併銀行通路,如玉山併高企、建華併北商銀,至今的實際獲利率,均未見提升。


     據信評業估算,台北銀行和富邦銀合併的富邦金控,基於後勤分享、共同採購、和協同議價,單是每年營運成本,就節省了10億元,加上客戶交叉行銷的業績貢獻,金控綜效相當明顯。


     然而,惠譽國際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講的更明白,「金控綜效的追求,主要是管理問題」,不是靠財務報表或多作業績換來的。他說,金控公司及旗下子公司的運作,要以矩陣管理(matrix)為主,同時有總部的部門別和子公司的產品線,會相互運作,如花旗銀及其台灣分公司的作法,台灣的企業向來不熟悉這套管理,至今都還在學習之中。


     對金控模式的陌生感,加上14家金控主要股東多為家族背景,常令金控決策階層和產品線專業經理人出現「誰聽誰的啊」的矛盾,讓營運綜效大打折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yslin 的頭像
    markyslin

    馬克林的世界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