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修行學佛,要先受三皈依,也就是歸向、依靠「佛、法、僧」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憑此生生世世不離正法,永離惡道。皈依三寶後,才是正式的佛教徒,如上學要先註冊一樣,具有正名定份的作用,皈依後有三十六個善神守護皈依的行者,並獲三寶慈光加被。
皈依是皈順、依靠的意思。初學佛的人,信心不堅定,能力智慧不充足,必須要依靠三寶,藉由三寶的庇護和指引,成就學業、事業和道業。並由外在的三寶作為指導,啟發我們本自具足的自性三寶。
皈依又有迴轉、回頭的意思。為什麼要回過頭來?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背棄三寶,所走的路都是錯誤的,所以現在要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捨棄過去的邪見,皈依我們的自性,這樣子才能度脫自己的生死。
皈依三寶,第一皈依佛,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覺者,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
第二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淨僧眾是大眾的榜樣,所以應當皈依十方一切菩薩僧、十方一切聲聞緣覺僧、十方一切清淨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們應當皈依一位善知識,接受他的教導,這樣才不會走錯路。皈依最好選擇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行持的師父,經常親近這位師父的言行、思想,無形中我們亦能霑到幾許光明與功德,同時供養了真正的大善知識,能種廣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個時間,找不到這種善知識,可以在附近找一個真正受過三壇大戒的出家眾皈依。
佛弟子一定要皈依三寶,並願所有的皈依者,常發如是願: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皈依三寶的功德
《俱舍論》卷十四有云:「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大乘義章》卷十:「所謂歸佛、歸法、歸僧。依佛為師,故曰歸佛;憑法為藥,故稱歸法;依僧為友,故名歸僧。問曰:何故偏歸此三?以此三種畢竟歸處,能令眾生出離生死,稱涅槃故。」
《優婆塞戒經》:「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
《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有云:「四有州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惟三寶勝故。」
大毗婆沙論云:「謂為受已信敬三寶,諸天善神必擁護,不令橫死、不遭病難,不墮惡趣、得生天人中。」
皈依三寶可獲三十六位善神護祐,得以消災免難,來生並能生天、人中;且皈依三寶之佛弟子,在未來彌勒佛說法的龍華三會上,聞佛法意,即可得證解脫。
宋代文學家,亦是三寶弟子之 蘇東坡 先生曾言:「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炎炎火宅內,三寶為雨澤.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塔。」三寶實為宇宙人生最究竟之依歸。學佛之人,皈依佛、法、僧三寶,應學習佛陀行儀,奉行佛之教法,恭敬僧寶,藉由皈依事相上之三寶,進而啟發自性三寶,方為皈依三寶之鵠的。
五戒
道在紅塵鬧市修 全憑五戒作根由
佛法以人為根本,人道則是因持守五戒而來。受持五戒將來就可以獲得人身。人有貧窮、富貴、壽夭、智愚、美醜、高矮,這些都是因持守五戒的清淨程度不同而造成,五戒雖然簡單,但要把五戒持的清淨,也是非常不容易。
五戒戒條:
.不殺生:不故意殺害有生命的眾生,如人、動物、小昆蟲及墮胎。
.不偷盜:對於一切財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而取,或是不論用任何手段,如騙取、強奪、霸佔等,皆算是偷盜。
.不邪淫:不與正配以外的人行淫。(凡與男女兩身相和合,皆名之為婬。)
.不妄語:不說謊、搬弄是非、惡口罵人,危害到他人。
.不飲酒:不喝酒,乃至於不勸人喝酒、不入酒家、不思念飲酒。(喝酒會使人神智昏昧,來世感愚癡的果報)。
發心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男眾稱為優婆塞,女眾稱為優婆夷。受持一戒就有五位善神謢持,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善護持。持戒嚴謹的人,就成為世間的人上人,感獲大富大貴的果報;持中品戒的人,感得一般的富貴;持下品戒則可保人身。若是持下下品戒,雖得人身,六根卻不能具全。所以想要修行及提昇,必須從清淨身口意做起。
佛法講五戒,儒家則講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五常與五戒差不多,不過五戒非常顯明,有條有理,一說出來馬上就知道。儒家的五常,仁就是要有慈悲心,做仁人君子,不要殘害眾生;義就是義氣,不要人家的東西,仗義施財;禮即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禮貌,男與女之間也要有一種禮節;智就是要有智慧,不飲酒使心智不昏昧,就是有智慧;信就是信用,不妄語就是有信用。所以五常與五戒也是相通的。現代有些人雖然不信佛教,但是也知道要做好事,不做壞事,同樣是不殺生、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將來的果報亦都屬於人道的果報。
古德有言:「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作根由,殺生戒除慈心大,不貪財物廉潔優,見色不貪性清淨,葷酒永斷性長流,欲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世求。」 希望大眾把握今生,持守五戒,切勿空過,枉受輪迴之苦。
受持五戒功德
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戒之根本。《善生經》云:「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
《七佛經》云:「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五神侍衛。」
《辯意長者子經》云:「佛為辯意長者子,要有五事行得生天。以偈頌曰:
不殺得長壽,無病常解脫;一切受天位,身安光影至。
不盜常大富,自然錢財寶;七寶為宮殿,娛樂心常好。
男女俱不婬,身體香潔淨;所生常端正,德行自然明。
不欺口氣香,言語常聰明;談論不吃蹇,所說眾奉用。
酒食不過口,無有誤亂意;若當所生處,天人常奉侍。
若其壽終後,二十五神迎;五福自然來,光影甚煒燁。」
《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Aug 18 Tue 2009 22:44
三皈依 五戒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