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2009.09.11 03:54 am
兩岸物價指標呈現不一樣,行政院主計處主管物價的科長吳昭明說,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種定基指數,世界各國多數採取我國這種定基指數呈現方式,大陸的計算基期則是變動的。
常有讀者問,為什麼報導中國大陸消費者物價時,沒有配上指數趨勢圖?答案很簡單,把大陸各月的指數連成線圖,看不出什麼意義。
吳昭明解釋,台灣的CPI是種定基指數,以民國95年為100,所以定點比較,就知道點對點物價漲跌幅多少。
舉例來說,台灣8月的CPI是106.17,去年同月是107.04,以(106.17-107.04)/107.04×100%=-0.81%。今年8月的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月下跌0.81%。
今年2月的指數是102.84,8月物價比2月上漲3.23%。假設未來物價水準沒有比8月低,可以預期到明年2月,物價年增率不僅會轉成正值,而且年增率會在3%以上。連結各月指數的線圖,可以清楚看出物價走勢。
大陸的CPI不是這樣看,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呈現方式是: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是98.2,1到7月是98.8。大陸是以去年同期的比較基期為100,來計算出指數。吳昭明說,用這個指數減去100,就是漲跌幅。
98.2減去100是-1.8,所以7月大陸的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月下跌1.8%;98.8減去100是-1.2,所以1到7月累計較去年同期下跌1.2%。
大陸直接以要比較的點設為100,7月的100指的是去年7月那個物價水準,8月的100指的是去年8月的水準,因為100這個基期是各月變動,7月的98.2所代表的物價未必比6月的98.3低,所以指數不能說明趨勢,只能從同比去看其年增率的變動。
大陸也發表CPI的環比數字,即和上月比較的漲跌幅,這個算法可能和台灣的方式比較像,應該是設某一年為比較基期,算出各月指數再計算出來。同比和環比數字一起看,比較能看出其物價趨勢。
至於PPI的情況也一樣。吳昭明說,雖都叫PPI,兩岸的調查範圍不同,大陸叫生產者物價,只調查國內生產者的出廠價格;台灣則還包括進口物價,台灣的範圍較大,稱為躉售物價。台灣的PPI調查範圍較各國為大,所以在台灣只做CPI的國際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