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編譯林聰毅/紐約時報四日電】2008.04.05 04:07 am
199846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合併為花旗集團(Citigroup),躍居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但十年來面臨成本過高、科技落後、內鬥不休等挑戰,現在股價甚至比宣布合併當天低10美元,花旗還讓出全美金融霸主的地位,落在美國銀行與摩根大通銀行之後。


外界原本以為,由旅行家集團執行長魏爾(SanfordWeill)一手催生的花旗集團,憑藉全球100多國據點與37.4萬大軍的雄厚資源,會所向無敵,結果卻跌破專家眼鏡,甚至被認為是史上最糟糕的企業合併案。


Punk Ziegel公司金融服務分析師波夫說:「這兩家公司合併後,我們想不出有什麼事是正面的。花旗集團的奇蹟是,經歷連串不當管理後,還能保有現在的局面。」


連許多花旗人都對魏爾競逐全球市場的宏觀策略嗤之以鼻。擔任集團執行長的魏爾認為,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及基金管理於一身的花旗集團,無論時機好壞都能欣欣向榮。但如今花旗集團甚至已揚棄魏爾時代著名的「紅雨傘」標誌,採用紅弧標誌。


花旗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與前執行長普林斯(Charles Prince),均對魏爾主張一次購足金融服務的策略敬而遠之。潘偉迪把重心放在能獲得更高投資報酬率的事業與市場。上周,潘偉迪宣布花旗2002年以來第十次管理階層大異動以及最新組織改造計畫,在在凸顯花旗過去十年來未能整合與投資營運。據估計,花旗的技術系統至少得花五年時間才能趕上主要對手。


潘偉迪必須劍及履及,因為花旗正受挫於信用市場緊縮,迄今該集團已認列逾200億美元的資產減值,爾街分析師預測花旗本月發布財報時可能再公布數十億美元的資產減損。


花旗與旅行家合併對美國金融體系的影響至今仍餘波盪漾,這樁交易為廢止1933年制定的葛拉斯史帝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鋪路,該法嚴格區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這項法案的壽終正寢,宣告金融服務業整併時代來臨。投資與商業銀行合併,有助於美國金融機構與外國競爭對手相抗衡。但這些交易也促成某些金融創新,也是日後被許多人歸咎為次貸危機的禍首。


魏爾接班人普林斯在上台後實施裁員並出售數家事業,去年秋天因次貸相關投資的鉅額虧損而被迫下台。現在的問題是潘偉迪能否使花旗瘦身成功,早日轉虧為盈。老牌金融服務分析師莫茲考斯基說:「花旗的問題出在執行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yslin 的頭像
    markyslin

    馬克林的世界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