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3 工商時報 【劉聖芬】
美國昨(2)日公佈9月份失業率,儘管未突破10%,但仍攀升至9.8%的26年最高水準。由於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已預見失業率到明年底之前都難以回跌至9%以下,加上美國通縮情況嚴重,顯示消費需求亦不容樂觀,難以對全球提供後續成長的動能。影響所及,此波全球經濟復甦,恐怕將出現短命復甦,甚至不無可能陷入二次衰退。
美國正面臨自艾森豪政府以來首見的通貨緊縮威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現下通縮肯定是一大威脅。」「通縮威脅與經濟復甦遲緩同時夾攻,應該會使聯準會按兵不動一段相當時間。」
美國勞工部指出,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6個月較去年同期下滑,為1954年9月到1955年8月連跌12個月以來的最長下跌走勢。
美國經濟在1953年衰退期萎縮2.7%,但其在此波衰退的萎縮幅度達3.8%,為1930年代以來最大縮幅。JP摩根大通與高盛集團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現有的通縮過剩(deflationary excess)勞工與工廠產能過多。
聯準會轄區分行總裁,包括舊金山的葉倫(Janet Yellen)、聖路易市的布拉德(James Bullard)、達拉斯的費雪(Richard Fisher)與芝加哥的伊凡斯(Charles Evans),都在過去幾周對物價持續下跌的可能性表達關切。聯準會決策理事上次在9月23日開會,同意將基準利率維持在零到0.25%區間內。現在有越來越多專家相信,聯準會在明年底之前都不會調升利率。
美國連鎖超市龍頭Kroger的主管高層將第2季盈餘減少7%怪罪到通縮頭上。
物價持續性下跌,可能會引發雇主因獲利降低而減薪與裁員的連鎖效應,直接導致失業率進一步攀高,使人民對經濟前景抱持更大的不確定性。如此一來將會削減消費需求,使減薪與裁員的情況更加惡化。日本就嚐過這種苦頭,於1990年代陷入所謂「失落的十年」的長期經濟不景氣。更糟的情形發生在美國,造就了60年前的「經濟大蕭條」。
事實上,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亞洲開發銀行(ADB)近日都指出,目前全球是弱勢復甦。而新末日博士魯比尼、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更直言,美國明年有二次衰退的危機。
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也是許多國家最主要的出口市場,一旦美國經濟欲振乏力,勢將衝擊這些國家的出口反彈力道,對於全球經濟復甦不啻一大打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