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綜合外電2 008 / 12 / 09 星期二 21:31


 


美國總統候選人Barack Obama(歐巴馬)日前談論到有關改革汽車產業的看法,當時他很快提出澄清,唯恐自己的說辭有干預企業營運之嫌。

他周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們不希望政府介入企業營運。綜觀史料,政府插手營運通常都弄得不好。」


Obama進一步詳述,政府長期紓困必須施加有條件的聯邦監管制度。也就是說,政府可以命令、或至少強烈影響車廠的營運策略-諸如生產何種款式、須達環保標準的耗油表現、或者大型投資的准否-藉以重塑一個Obama口中「實際運作」的產業。


但聽出話中弔詭之處的人,傾向認為這就是 Obama團隊避免使用的語彙:國有化(nationalization)


自從1952年杜魯門總統為了避免罷工事件影響韓戰而接管美國鋼鐵產業以來,華府從未認真考慮此等規模的企業國有化(或意義相仿之舉)。也許, Obama心中想的是杜魯門總統向幕僚所說的:「總統有權力防止國家走入衰敗」-但最高法院看法則不同,因而迫使杜魯門總統撤銷管控。


事實上,此刻外界對政府干預少有抨擊聲浪絕對少於杜魯門總統當時反映的是美國汽車產業之危殆。但詳加思量,卻是滿佈風險的一項策略。


首先,誠如Obama所說的,政府管理企業的「史績」令人不敢恭維,而這也是為何全世界走入長達30年的私有化風潮-國家鐵路、航空公司與國防產業均成為私有企業。


2項考量的風險是,萬一政府接管失敗,美國汽車公司終致倒閉或被海外競爭者分拆標售,納稅人將概括承受所有損失。


至於第 3項風險(目前少見談論)則是,嘗試拯救底特律 3大車廠,至少將違逆美國政府遵奉並向全球鼓吹20年之久的平等精神。美國曾請求國外政府對待在其土地上茁壯的美國企業,一如當地企業視之,這種觀念被稱作所謂的「國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


然截至目前,從未有關於援助ToyotaHondaBMW等在美國設有廠區的海外車商的說法出現。


有鑑於此,稍早《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首波 150億美元紓困貸款以及有意推舉的「汽車沙皇」監管汽車產業重建的角色可能只是一個開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yslin 的頭像
    markyslin

    馬克林的世界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