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編譯陳柏誠/專題報導


次貸風暴屆滿一週年,國際知名雜誌「經濟學人」刊登「一名風險經理人的告白」文章,由一位匿名的風險經理人以第一人稱撰寫他對於這場次貸危機的個人觀察。為方便讀者閱讀,將這名經理人取名亨利,其所屬銀行則以亨利銀行稱之。


○○七年一月,全球一片風平浪靜。自該年年初開始,亨利便召集所屬團隊開會,企圖找出未來一年五個最主要的投資風險。風險經理人主要肩負偵查投資風險的職責,不過要找出危機的根源並不容易。處在低利的環境下,亨利銀行的貸款投資組合幾乎沒有任何違約,加上淨值波動創下歷史新低,這果真是近二十年來亨利所見過最美好的風險環境。


流動性危機究竟何時會來?有人在會議進行中發問,但沒有人說得準。


現在回顧起來,風險管理部門理應多加注意問題浮現時的第一個徵兆。結構型信用市場在二○○五年五月出現問題,等於為隨後爆發事件透露最強烈的徵兆。在同一個月,通用汽車的債券遭到多家信評機構由投資等級調降至非投資等級或垃圾等級。


亨利銀行對於投資等級的資產感到滿意,並努力爭取這方面的業務。不過這些結構性商品慢慢的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這些交易必須登記在自營買賣帳冊上,很多銀行巧妙的規避了適用於這類銀行資產的嚴格信用手續,否則許多問題早就爆出來了。


亨利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要維持並核准這類交易的壓力很大,不過心理因素佔了很大一部分。為了保持其獨立性,風險管理部門遂單獨向董事會報告。這種做法被認為需要客觀分析及評估風險的金融監管人員視為必要,因而得到強化。不過這種獨立報告的模式,卻傷害了亨利銀行和銀行業者以及交易員之間的關係,這些人都是風險管理部門應當監督的對象。


在亨利銀行的眼中,風管部門並沒有替銀行賺錢,更糟的是,風管部門有權向顧客說不,導致銀行的業務無法成交。風管部門和業務人員的關係有時會在爭論中收場。亨利銀行經常接到風管人員的電話,提前警告經理人有資深交易員馬上就要撥電話進來,針對一筆被拒絕的交易提出抱怨。很多時候,業務人員不會向客戶說不,尤其是如果這筆交易的獲利非常豐厚。當然亨利銀行會提出質疑,因為獲利越高,通常意味風險也更高。有些人批評亨利銀行的風管人員雖然擁有極佳的分析能力,卻不擅於溝通,也不會行銷,不懂得向客戶解釋為什麼亨利銀行拒絕了某一筆交易。


那麼亨利銀行的風管人員,以及基金產業究竟從這場危機中學到了什麼?第一個教訓是,一切仍須回歸根本,銀行在作多和放空前後,必須根據投資的種類、規模大小以及複雜程度,來分析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部位。不要假設信用評等機構絕對不會出錯,即使他們沒有錯,也要記得他們會一瞬間就改變看法。


另一個教訓,是要使用兩種方式才能適當解釋流動性風險。其中一個是增加自營買賣帳的內、外部資本費用。這些費用相對於銀行帳戶部位顯得過低,需要重新修正。最後一個教訓,則是恢復現金流量準備,截至目前,銀行業者仍不太重視這項提議。


還有,就是可以經由提高風管部門的重要性,來改變外界對於風管部門的印象及其地位。最好的做法,是鼓勵更多交易員成為風險管理經理人。很不幸的,好的風險管理者最後大多成了第一線的交易員,而一度是第一線的優良交易員和銀行家,卻鮮少成為風險管理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