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林(markyslin)

端午節使人想起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對他變法圖強的主張非但不聽,反而將他撤職,逐出京城。屈原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憂民的著名詩篇。

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京城郢都,屈原覺得一切希望都已破滅,就在公元前278年 農曆五月初五 當天,跳進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百姓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並憂心屈原的屍體會被魚蝦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並且競相划船希望能找到屈原的屍體。

   古人划船救屈原,後來逐漸變成龍舟競渡的風俗;而古人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而將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來就演化成端午節吃粽的風俗。

在《卜居》一文屈原寫了:「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可以知道屈原流放三年不得見於楚王,雖然竭盡智慧與忠貞,但楚王依然被讒言所蒙蔽,因此心煩慮亂,不知如何是好。這種 國 君為羣小所蔽,忠心不得見於君王之情境,自己也頗有感觸,六年前,因其他部門主管之推委,亦蒙受不白之冤,而離開服務十年之銀行,離行之初也和屈原一樣,有一種壯志難伸,受盡委曲的感慨。

歷史上受到類似遭遇的人,其實還不少,譬如李白也有同樣的處境,在《登金陵鳳凰臺》一詩有了:「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之詩句,有一絲無奈惆悵之慨。但隨著時間的磨練,他也慢慢的由牢騷和苦悶,轉變為曠達和浪漫,在其《行路難》第三首寫到: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