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析:新興國家對通貨膨脹的處理能力一般來說, 是較己開發國家為弱, 從去年四季以來, 亞洲的經濟成長真的受到物價上脹影響頗大, 希望不要造成泡沫!!


【經濟日報編譯 林聰毅】2008.06.03 03:29 am
首次亞洲經濟奇蹟以貨幣劇貶收場,第二次經濟奇蹟可能會因物價飆漲而落幕,因為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在這場通膨大戰中敗下陣來,經濟泡沫爆破的風險升高。


從北京到曼谷,亞洲各國央行企盼全球經濟減緩抑制物價走高的希望正逐漸落空。雖然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出口需求減弱,但不斷增強的國內消費取而代之,推高亞洲的通膨率至26%


彭博資訊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泰國、菲律賓,以及至少其他八個亞洲經濟體的基準利率低於通膨率,導致實質利率轉為負數,風險在於物價可能加速扶搖直上,造成經濟過熱與泡沫爆破。


巴克萊駐新加坡經濟學家季哈(Sailesh Jha)說:「除非有解決通膨的具體措施,否則投資人將重新考慮亞洲的成長題材,從而體會到情勢未如表象瑰麗。」「投資人信心將減弱,股票等資產價格將隨資本外流而大幅修正。」


泰國央行維持基本利率3.25%幾近一年,通膨率則飆漲至6.2%。中國人民銀行去年12月初宣佈計畫改採「緊縮貨幣政策」,自2007年底迄今主要拆款利率維持在7.47%不變,但通膨率飆升至8.5%,接近12年高點。


中國人民銀行決策官員在四川強震後,面臨更嚴峻的情勢,災後重建也增加銀行擴大放款壓力。地震發生前,北京決策官員對升息仍猶豫不決,擔心會破壞其阻止投機性資本流入的努力。經濟學家謝國忠估計,中國的災後重建最終可能需1 兆元人民幣(1,440億美元),對已存在過熱風險的經濟而言,將推升國內需求與增加物價上漲壓力。


香港大和總研資深經濟學家凱文.賴(Kevin Lai)表示,各國央行缺乏強勢作為,最終的修正將付出更高的代價。問題越延宕風險就越大,然後將面對冗長且痛苦的泡沫爆破循環。


亞洲19801990年代初期的經濟榮景,以1997年泰銖急貶劃下句點,引發亞洲其他貨幣貶值的連鎖反應與外資撤離。


如今,亞洲各國政府對於抑制物價漲勢或確保經濟成長,看法分岐。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國家為避免升息,仰賴價格控制與補助遏止通膨。


新加坡滙豐控股資深經濟學家旺德斯佛德(Robert Prior Wandesforde)指出:「決策官員寄望全球成長減緩壓低通膨,但這不可能發生,目前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央行還需加把勁。」2008年前4個月,越南的銀行貸款增加14.7%,去年則激增50%;新加坡4月的貸款較上年同期則上升24.4%。中國14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25.7%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泰勒(John Taylor)說,不僅亞洲經濟體的利率低於通膨,世界各國央行制定的短期利率平均升幅也落後物價漲幅,「違背了重要貨幣法則」。


惠譽公司的研究報告說,物價上漲危及新興市場的信用評等。報告還說,在金磚四國的經濟體中,俄羅斯最容易受到影響,金磚四國還包括巴西、中國與印度;在亞洲,越南與斯里蘭卡也列名前10大風險國。(彭博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