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2009.09.11 03:54 am


兩岸物價指標呈現不一樣,行政院主計處主管物價的科長吳昭明說,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種定基指數,世界各國多數採取我國這種定基指數呈現方式,大陸的計算基期則是變動的。


常有讀者問,為什麼報導中國大陸消費者物價時,沒有配上指數趨勢圖?答案很簡單,把大陸各月的指數連成線圖,看不出什麼意義。


吳昭明解釋,台灣的CPI是種定基指數,以民國95年為100,所以定點比較,就知道點對點物價漲跌幅多少。


舉例來說,台灣8月的CPI106.17,去年同月是107.04,以(106.17107.04)/107.04×100%-0.81%。今年8月的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月下跌0.81%


今年2月的指數是102.848月物價比2月上漲3.23%。假設未來物價水準沒有比8月低,可以預期到明年2月,物價年增率不僅會轉成正值,而且年增率會在3%以上。連結各月指數的線圖,可以清楚看出物價走勢。


大陸的CPI不是這樣看,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呈現方式是: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是98.217月是98.8。大陸是以去年同期的比較基期為100,來計算出指數。吳昭明說,用這個指數減去100,就是漲跌幅。


98.2減去100-1.8,所以7月大陸的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月下跌1.8%98.8減去100-1.2,所以17月累計較去年同期下跌1.2%


大陸直接以要比較的點設為1007月的100指的是去年7月那個物價水準,8月的100指的是去年8月的水準,因為100這個基期是各月變動,7月的98.2所代表的物價未必比6月的98.3低,所以指數不能說明趨勢,只能從同比去看其年增率的變動。


大陸也發表CPI的環比數字,即和上月比較的漲跌幅,這個算法可能和台灣的方式比較像,應該是設某一年為比較基期,算出各月指數再計算出來。同比和環比數字一起看,比較能看出其物價趨勢。


至於PPI的情況也一樣。吳昭明說,雖都叫PPI,兩岸的調查範圍不同,大陸叫生產者物價,只調查國內生產者的出廠價格;台灣則還包括進口物價,台灣的範圍較大,稱為躉售物價。台灣的PPI調查範圍較各國為大,所以在台灣只做CPI的國際比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