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3 工商時報 【陳碧芬/專訪】


     台灣對於國際排名的在意心態,可能要有些調整了。今(13)日將公開演講的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校長暨雀巢講座教授魏思炯(Dr.J ohn R. Wells),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台灣的IMD全球競爭力排名,2009年跌了10名,掉到第23名,「未來2年內仍很難回復」,因為該指標中有相當多涉及統計數據、產經結構性問題,台灣要更強、更有表現,要一邊勤作功課、一邊和時間賽跑。


     全球競爭力指標有僵固的統計數據、加上部份的問卷調查。魏思炯表示,從競爭力各項指標來看,台灣有參差不齊的問題,若想要讓排名進步,「最容易的方法,是讓所有的指標結果呈現在平均水準之上」。根據該報告實際結果分析,台灣在09年的表現,經濟表現的出口成長、國際投資、企業法規、政府補貼扭曲、企業效能等部份不僅在平均數之外,還發生大幅滑落10名以上的窘境。


     「台灣走在『去工業化』的發展軌跡上,動作是比歐洲國家來的快,但卻頻頻遇上金融危機、天然災害」,魏思炯說,台灣面臨的意外情況,比別的國家多,但政府及政治領導人承受的壓力,和世界各國領袖都一樣,都走在長期發展與短期衝擊的兩難,「『危機』這個字是危險,也是機會,但國家領導人的決策會讓國家走往危險,或是找出新的機會。」以下是專訪摘要:


     問: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倒底出了什麼問題?


     答:《全球競爭力報告》年度排名,是各國政府自我檢視與同儕比較的重要指標,台灣的結果反映出台灣走在十字路口,一方面存有日本和韓國經濟發展的弱點,另方面又想學新加坡、香港。事實上,台灣的同儕比較國家,都有自己的問題,台灣的情況就是台灣模式,台灣有製造業的基石,因此在全球哀退時首先遇上出口嚴重衰退,長期而言,台灣走在去工業化的轉型時期,邁向服務業經濟,多元化高附加價值產業,創意型經濟,高教育人才,但台灣不能把製造業都移到中國,台灣的優勢還是在科技能耐。


     此外,台灣的長期發展方向,不應該被短期的衝擊打敗,全球金融危機、天然災害都是考驗政府的執政能力,希望馬政府能夠明白,台灣經濟的發展大方向就是開放社會、往高附加價值走。基本上,我對台灣的未來是樂觀的,這裡有很好的製造能力,天然景觀,深厚文化,非常適合發展觀光業,想想看,最想來台灣的中國人,14億人都來台灣一次,那能創造多大的觀光經濟效果。


     問:您觀察,中國是如何看待台灣現在的情況?


     答:台灣要先強大自己,讓國際間肯定台灣的價值,中國會因為台灣的地位與表現,願意配合彼此互動,也不敢輕舉妄動,被國際間責難。我們觀察到,兩岸近來許多的互動透露出差異社群逐步整合的珍貴,例如,四川大地震和台灣88水災,兩邊傳遞出緊密的文化連接,兩岸人民的臍帶關係血濃於水,這種現象能改變很多事情。


     台灣之於中國的角色,不要自我設限於「閘門」「入口」(Gate way),大可以提升為區域中心,能為想要延伸向外的中國代言,讓國際間想要觸及中國的任何資源,都會想到與台灣建立連結,這是台灣接下來10年、20年的經濟使命,創造以自己為中心的永恆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y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